新闻中心

对话CTO|以四端叠层之“新” 探光伏创新之“道”
一道新能CTO宋登元深度解析钙钛矿硅叠层技术的创新逻辑与产业化路径

2025-11-04

近日,在索比光伏网旗下的 “小泽说”直播中,索比光伏网主编、索比咨询首席分析师尹也泽连线一道新能CTO宋登元博士,围绕钙钛矿/晶硅叠层技术的发展前景展开深度对话。宋登元博士在直播间分享了叠层电池的技术原理、核心挑战与产业化路径,系统阐述一道新能在四端钙钛矿/硅叠层领域的技术布局与最新成果,并认为钙钛矿/TOPCon四端叠层技术是光伏产业升级最佳路径。

作为全球N 型光伏技术引领者,一道新能长期聚焦高效率与高可靠性的技术创新。在本次直播中,宋登元博士不仅带来了前沿洞察,更通过与主持人的深度问答,呈现出钙钛矿叠层技术从实验室走向量产的清晰图景。

 

技术多元并进

场景成为新竞争逻辑

“光伏行业正处在最好的技术时代。”在对话开场,宋登元博士指出,当下光伏领域正迎来多路线并进的格局:N型技术全面取代P型,TOPCon、HJT、BC等路线齐头并进,而钙钛矿及其与晶硅的叠层电池技术,正成为突破晶硅电池效率极限的新方向,并催生新一轮光伏技术革命。

针对当下越来越多电力投资企业在集采招标中,开始根据应用场景、组件效率划分标段,而不是简单地根据技术路线来划分标段的现象,宋博士表示,这意味着市场评价体系正在转变——从“技术路线之争”走向“系统价值导向”。他指出,不同场景需要不同技术,不同技术也只有在适用的场景中才能发挥其最大价值。技术与场景匹配,不再执着价格内卷,可以进一步促进多种技术共同发展。真正的竞争不应是内卷,而是效率与价值的平衡。

 

钙钛矿叠层技术

突破硅极限的“新答案”

目前晶硅电池的大规模量产效率正逐步接近29.4%的理论上限。如何进一步提升光伏转换效率,成为行业共同的技术命题。宋博士指出,叠层技术通过将两种不同带隙的光伏材料叠加使用,可以更高效地利用太阳光谱,从而突破单结电池的物理限制,理论效率可以提升到40%以上。

宋博士在PPT的分享中展示了叠层电池的分类图,系统梳理了其按结构端口、PN结数量与材料体系的划分方式。按照电学端口划分,叠层电池主要包括两端(2T)结构和四端(4T)结构。其中,2T结构虽然实验室电池效率较高,但上下电池电流需匹配,易受光谱与温度变化影响;而4T结构上下独立,光学上耦合、电学上分离,具备更好的环境适应性与稳定性。以此,钙钛矿/TOPCon四端叠层技术将是光伏产业升级最佳路径。

 

机遇与挑战并存

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“三道关”

宋博士指出,2T钙钛矿/晶硅叠层电池虽具备高效率潜力,但高效率背后,同样隐藏着产业化和实际应用的挑战。钙钛矿叠层技术面临的核心难题主要集中在三方面:温度与光谱适配问题。不同波段光照和温度变化会造成上下电池电流不匹配;击穿电压与可靠性风险。在局部遮挡或光谱不均的情况下,钙钛矿层易发生反向击穿,需优化器件结构与保护设计;户外稳定性与长期衰减。在实际应用中,紫外光、湿度及积灰均会导致组件衰减。

宋博士指出,这些问题的解决,需要材料、结构、封装、工艺的系统创新。不仅要在实验室追求高效率,更要让产品在电站端稳定、可控、可发电。可靠性和度电成本,是决定新技术真正能走多远的关键。


一道新能4T叠层技术

以创新打开量产之门

面对叠层技术的瓶颈,一道新能选择了一条差异化的技术路径——四端钙钛矿/TOPCon叠层技术。与传统的“两端串联式”叠层不同,四端结构在电学上相互独立、光学上耦合共用光谱。这意味着上下电池可以独立优化,不受电流匹配限制,从而在效率与可靠性之间找到平衡。另外,底电池采用目前主流技术的TOPCon电池,使硅钙钛矿/晶硅叠层电池成本可以大幅度降低。

宋博士指出,一道新能以“一主三翼”技术战略为指引,构建起全面系统的技术创新体系,即以TOPCon技术为核心,支撑DBC、TSiP、SFOS等电池技术的多维发展。针对产业化痛点,一道新能以TOPCon为基底的四端钙钛矿叠层路线,通过“电学独立、光学耦合”的设计实现性能与稳定性的兼顾。宋博士在分享中详细介绍:一道新能钙钛矿/TOPCon四端叠层电池上层采用的钙钛矿电池吸收300–800nm波段的可见光;下层TOPCon晶硅电池吸收800–1200nm波段的红外光;两层电池协同工作,实现光谱的最大化利用。其优势在于:该电池结构上下独立,不需电流匹配,减少光谱与温度波动影响;宽带隙设计使顶电池在1.6–2.0eV范围内仍具高效率,环境适应性更强;电学独立结构让两层电池可分别优化封装与工艺。

此外,宋博士介绍了一道新能研发的四端钙钛矿/TOPCon叠层技术的最新成果。一道新能与极电光能联合推出26.8%效率的2.82㎡ TSiP 2.0钙钛矿/TOPCon 5.0四端叠层巨幕组件功率高达755W,已成功应用于三峡能源50MW光伏先进技术示范基地,成为全国首个采用双面TOPCon电池的四端叠层示范项目。凭借领先的技术成果与产业化潜力,该组件入选国家能源局第五批“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”名单,并获评2024年全国发电设备行业十大科技创新典型案例。


从效率到生态

降本与场景并行推进

谈及未来发展方向,宋博士认为:降本增效并重,但降本更为紧迫。他进一步指出,光伏是一项能源产业,最终衡量标准是度电成本(LCOE),而不是单纯的实验室效率。

目前TOPCon、HJT等N型产线具备较好的兼容性,只需新增隧道层与钙钛矿沉积设备,即可升级为叠层产线,其中TOPCon更具成本优势。随着量产推进,设备摊销和材料成熟将带来成本的持续下降。宋博士认为,这将形成一个“技术进步—规模应用—成本下降”的正循环,让叠层电池真正具备商业竞争力。

 

让每一种技术创新

都找到合适的“光照角”

最后,宋博士表示,钙钛矿叠层的落地可从细分场景起步,逐步推进技术和应用市场成熟,不必一开始就追求大规模地面电站,比如首先应用在需要单位面积高发电量的场景,临近空间飞行器光伏电源,弱光环境下光伏供电等应用领域,待叠层电池在可靠性与度电成本上均具备显著优势后,再将其推广应用于大规模地面光伏发电领域。技术创新的意义,不只是效率数字的提升,而是能为社会带来更丰富、更美好的能源使用方式。光伏产业不应再陷入内卷,而应在多元技术的良性竞争中共同前行。

我们的网站使用cookies来改善用户体验。浏览本网站即视为您同意我们的Cookies条款.